“抱歉,我提前封闭了嗅感,忘了。”
“啊啊啊你就是故意的!”
闹闹腾腾一通鸡飞狗跳后,一人一尺方才回了李家。傅长宁烧了热水,沐浴完出来在擦头发,便听说了一个消息。
——徐少征一行准备回京了。
“生病”数日的王道长越发病重,已经起不来床,为王道长身体计,他们打算立刻返京。
傅长宁停下动作,思索许久,研墨,提笔给他写了一封信。
问尺不太理解:“一介凡人,知道了又有什么用,明知有希望却无法改变,只会更添绝望吧。”
傅长宁吹干笔迹:“我倒觉得,这人没那么脆弱。”
她托腮思索片刻,忽而一笑:“权当……结个善缘吧。我总觉得,我们以后还会再见。”
她把信交给一个护卫便离开了,并未相送。
徐少征离开的第二日,李文晴姐弟回来了。
与此同时,傅长宁得知了另一个消息。
——前两日院试放榜,那李家表哥,果真考中了秀才。
消息传出去,李家顿时风光无限。附近几个村子,家里打算让孩子考功名的都来李家送礼,李三胜和吴氏满面红光,走路带风,跟考中秀才的是自己亲儿子似的。
傅长宁并不关注这两人的想法,却发现了有意思的一点——对于这个消息,李文晴姐弟似乎并不是很开心。
她好几次撞见了姐弟俩的争执,两人在无人处交谈,李文汉声音又凶又急,李文晴在一旁只是哭。最后李文汉牙都要咬碎了,拳头砸得全是血,却也只能闷闷蹲下来,安慰这个双生姐姐。
傅长宁对这个姐姐没什么不满,却也谈不上什么情谊。
李文晴确实是个善良的姑娘,可她的善良,并不能给人带来任何正面回馈。
通常是她前脚给刚回家的傅长宁端了一杯水,后脚李文汉就找上门来,觉得傅长宁仗着他姐姐善良,给她气受。
那会儿的傅长宁还没修炼,自然打不过比自己大了四岁的男孩子,好几次被他撞在地上,膝盖和手掌都磨出血。
问尺老说她有被害妄想症,她却觉得,有被害妄想症的是李文汉。
前面说过,李文晴是个非常容易心软和同情别人的姑娘,因此村里不少少年都得过她的帮助,比如帮忙缝个袖子,送个点心什么的。
李文汉从来看不到这点,他固执地觉得,所有人都对他姐姐心怀歹意,李文晴眼睛一红他就觉得有人欺负她了,前因后果一通脑补,不找上门把人打一顿就不罢休。
这样一对姐弟,傅长宁从前是惹不起但躲得起。
后来有了反抗能力,就没那么好说话了,李文汉找事一次她就打一次,把他打服为止。时间久了,他就再不敢动手动脚了,顶多上下碰碰嘴皮子。
在第三次无意中听到两人对话后,傅长宁终于听到了关键词。
——李文晴喜欢她表哥。
而这位表哥,考上秀才后移情别恋了。
十一岁的傅长宁托腮陷入了迷茫。
“喜欢……是个什么东西?”
问尺的声音透过灵识传来,透着一股即将爆炸的咬牙切齿和愤怒。
“什么也不是!就是自私又没用的两个人类,耽误修炼耽误找天材地宝耽误别人一生,却半点不知悔改,只顾着自己那点小情小爱,觉得全天下都欠了他们,最后一起嗝屁的混账玩意儿!”
傅长宁:“……”
啊,好吧。
别的不说,李文晴之前性格还挺正常的,人温柔能干,长得又漂亮,眼下却成了这般悲苦痛楚的苦情模样,仿佛要把眼泪给流干。
若世间情爱皆是如此,委实……有些惊悚。
作者有话要说:这章提到李家表哥中了秀才,那我再叭叭几句(我话真的好多QAQ)
秀才是考完院试(童生试「县试、府试、院试」中最后一试)后得到的功名,文里这会儿是五月,写的时候,我下意识去查了下时间。
由于清代最近,科考制度也保留得相对完善,最终选择按清代查。
查到的结果是:县试和府试回答比较统一,前者二月,后者四月。唯独很少人说院试时间,就算有说的,也不一致(我看到的就有6/7/8月三个版本)。
那我就好奇了(我好奇怪)
继续查,最终查到了这个,我个人觉得比较可信一点:
作为童生试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,院试不同于县试和府试,需要学政案临主考。
而清代的学政例以翰林、各部侍郎京堂及科道等官,由进士出身者充任,三年一期,在乡试年依省分远近,按站驰驿而往。
在这期间,他们需要督察全省府、厅州、县儒学的事务,并按岁试、科试(所谓的院试三年两次指的就是这两个)周历各府、州,“察师儒优劣,生员勤惰,升其贤者、能者,斥其不帅教者",遇到重要事务,还要和督抚商办。
可想而知他们有多忙啦,各省各府的院试时间都要根据他们的行程来安排,就会产生时间上的不一致。也就是说,可能根本就没有规定的月份。
我查完自己都觉得自己好无聊(捂脸),但查都查了,就还是贴出来了。
文里这会儿是五月,感觉……再怎么变,五月的可能性也不是很高(?)不过为了剧情需要,也只能拜托大家忽略啦咳咳,就当架空吧。
希望不会误导大家,捧心。
文献参考:
张希清/毛佩绮/李世愉主编,李世愉/胡平著《中国科举制度通史·清代卷》
李兵/刘海峰《科举不只是考试》
——可能也有我错误解读之处,术业有专攻,欢迎指正ovo